前言
台灣生育率如雪崩式下滑,一再探底,台灣2022(111年)全年新生兒出生數為13萬8,986人,較2021(110年)年的15萬3,820人又減少了1萬4,834名,生育率下降到1.09(內政部的統計僅為0.87,參表二),不僅是創下了台灣的歷史新低,更創下了全世界最低(排名227名)的世界記錄,是台灣的另一項世界第一。
表一~維基百科公告:由CIA中情局針對全球227個國家地區進行統計,預測2023年全球生育率。
這種世界第一的排名,對在台灣的婦產科醫師來說,實在是一場悲歌又情何以堪。展望明年仍然持續探底,就像個無底洞,沒有盡頭。然而,婦產科醫師在台灣少子女化的對策計劃中,應是最有經驗,且最能扮演關鍵建言的一群人。
首先,我們先綜觀台灣出生率的演進:
表二 (資料:內政部戶政司)

曾經的台灣,在戰後嬰兒潮的民國40年,全台人口僅有700多萬人,卻出生了38萬5,438名新生兒,當年的生育率達到了7.04創下了全世界第一的紀錄。
經過了一甲子的演變,到了民國110年,生育率降到0.87,台灣又創下了一個另類的全世界第一(倒數第一)的記錄,這另類的台灣奇蹟,真的是情何以堪。
*註:生育率(TFR):夫妻2個人,一生中生下2個孩子代替他們自已,維持人口數為2.0,2.1表示人口更替平衡。
1.07表示夫妻2個人,一生中只生下1.07個孩子,人口走向負成長。
台灣在2020(109年)。生產數小於死亡數,曲線交叉正式步入「生不如死」的人口負成長時代。
成因
經過60年一甲子的演變,為何台灣有錢了,生育率卻大幅下降而年輕人卻也不敢生了,大致上有幾個原因:
1.產業結構的改變
台灣由農業社會走向工商社會,從大家庭走入小家庭,都市化和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。而家庭結構的改變造成養育小孩的費用大增,人們不敢多生。
2.養兒防老的觀念改變
現代年青人,養育小孩已成為一種負擔。孩子長大了念研究所,出國還要花你更多錢,不如花在自已身上。養老是依靠保險及退休金,比兒女來得可靠。
3.教育水準提高
教育普及化後,延後結婚的時間,生育力自然下降。而且女性學歷高了,一路讀到了大學、研究所,甚至出國留學,地位大幅提昇,不甘願相夫教子,自然延後結婚
生育計劃。另外都市化後的雙薪家庭,婦女也會擔心,怕生孩子後,失去職場競爭力,影響職業生涯。
4.女性自主性提高(未婚婦女大幅上升)
這應該是目前台灣少子化的最主要根本原因。
女性學歷提高財務自主,更願意規劃自已的人生,讓女性們越來越晚婚。
而且經濟獨立後,女性不用依賴老公,她們的擇偶更謹慎寧缺勿濫,所以造成了,不只是晚婚和生育率的下降,而且是一個”生產延遲”(生產的高峰年齡延遲10年到35~40歲)的普遍現象。
台灣早期的初婚年齡是18-25歲,現在30幾或40初才走入婚姻的人比比皆是。
其實,重點也不是晚婚,重點是根本沒有結婚。根據今週刊雜誌的統計,台灣25-49歲的年輕人,大概一半沒有結婚,沒有結婚就不會生小孩,生育率就越低。
表三、表四( 資料來源 :內政部、今周刊雜誌)

5.低的非婚生子女比率
東方國家因為傳統倫理觀念,覺得未婚生子是沒有面子的,而且未婚生子沒有老公當依靠,就沒有女性敢自已生育。所以包括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、香港、台灣等東方國家生育率都在世界排名墊底,因為這些國家的非婚生子女的比率都很低,沒有結婚就不敢生孩子。
根據統計,台灣的非婚生子女比例僅3.92%。日本、韓國更不到3%,反觀歐美國家都在30-60%之間(德國33.1%,美國,40.5%,英國49%,瑞典55.2%,法國高達62.2%),好在,近年來,年輕人的觀念也在改變中。
6.低薪.高房價等等生活壓力和育兒環境的不友善因素
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,但是卻是造成少子化的間接因素。
這些年來,政府的政策重心大多環繞在如何減輕育兒家庭負擔,推出多項鼓勵生育措施,各縣市催生紅包加碼,中央育兒津貼翻倍,但是對於改善少子化的成效都不好。因為,重點在
”未婚”.未婚及低的非婚生子女比率才是根本原因,政府的政策應該往前端修正,也就是對未婚族群的關注。
分析
1.“生產延遲卻又補不夠”的生育形態
了解了少子化的成因之後,我們知道,目前台灣少子化的形態就是一種”生產延遲卻又補不夠”的生育形態。因為社會形態的改變,隨著都市化經濟發展和教育水準的提升,生產延遲和少子化已經是”已開發國家”的普遍現象。
然而,歐盟美國與紐澳等西方國家,他們的生育率也沒有台灣那麼慘啊。
因為,歐美國家雖然生產年齡也往後延遲了10年到將近35~40歲,但是人家的曲線是,整個往後延遲。30歲時沒有生孩子,到了40歲還是有很多人會回補回來生。
所以,人家是”生產延遲卻又補回來”的形態。而台灣是”生產延遲卻又補不夠”的形態。自然,生育率就大幅雪崩下滑。(根據內政部110年統計,台灣35歲以上生產佔31.64%,是10年前的1.8倍)
* 社會形態造成的少子化,我們就必須用社會觀念改變的方式去拯救。
歐美國家早在20-30年前就遇到少子化危機,因此他們花了很多的力量去研究改善,
目前歐美國家大概都花了5%~7%GDP在鼓勵生產上,維持生育率在1.6左右,
甚至如保守的日本,近年的努力也讓他們的生育率回到了1.39(2022年),反觀台灣,
目前用在鼓勵生育的預算只約占國人GDP的0.1%多(千分之1),是歐美國家的1/50,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。
註:看一個歐洲生育率最低的國家,匈牙利(生育率1.2,歐洲平均1.58)的例子,
他們花了5%GDP的代價(是軍費的3倍),包括生育4個小孩的女性可以終生豁免個人所得稅,將生育率提升到1.5,目前台灣只用了0.1%~0.2%的GDP,所以是大有可為的。
2.社會觀念怎麼改變
有人說,現在台灣的年輕人,就是奉行”不婚、獨老”,所以生育率才會大幅下降。其實不然,台灣和歐美.韓國也沒有不同。
根據,2023年3月今週刊雜誌,委託「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」,針對15-49歲的全台灣民眾進行「2023婚育意願大調查」顯示,全體未婚族中56.2%有結婚意願,其中男性想結婚達69.58%,女性45.91%,而當問到「你是否認同不結婚,只生小孩?」有高達55%受訪民眾表示認同。(認同度較2021年大增)
所以生育孩子是人的天性,沒有人不想孕育下一代,只是社會形態的改變讓很多人不敢生,現代婦女「不結婚,但願意生育」的比率越來越高。
很多女性到了40歲(不惑之年,人生也看得差不多了),就會強烈地想要有自已的孩子。(同樣的情形,也出現在韓國根據韓聯社報導,韓國已連續2年出現40出頭新娘人數比20歲還多)。
*問題是她”未婚”。她沒有靠、沒有錢,她會害怕所以不敢生。政府的政策應該往前修正扮演”靠”和”錢”的兩大角色。就這兩點,和歐美日本相比我們的政府真的做得不夠。
解方
「少子化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。因為少子化帶來的影響,包括各行各業找不到工人,護士荒,沒有阿兵哥保家衛國…等等國家生存的危機。然而,政府這20年來,一直喊的口號就是”少子化是國安的問題”,卻是做得不夠(生育給付只占人均GDP的千分之一)或方向不對,讓少子化雪上加霜。其實,要挽救”少子化”的問題,只有壹句話:讓人民生育下一代
”沒有後顧之憂,沒有負擔”。
第一是靠
(沒有老公,沒有父母,政府就要給我靠) (創造讓社會一起養小孩的氛圍)
第二是錢
錢當然不是唯一的原因,卻是主要原因。現今各種優惠(包括幼兒托育、生育補給、職場托育…等等)因為支離破碎,而且沒有打中要害,所以無效。必須一次補償到位,讓女性沒有後顧之憂,且給她依靠,才會有效。
我們看一下:
1.根據歐美日本的經驗,要挽救生育率,平均要投入GDP的5%-7%才會有效果。
▲去年2022(111年)台灣的GDP:23兆6000億元(今年2023還沒結束)。我們卑微的要求1% 就好也有2360億元,能有2%就4720億元。然而目前台灣投入鼓勵生育的費用,大約只有200億元(0.1%而已)。 (只有歐美國家的1/50)
▲明年2024(113年)的台灣歲出預算已拍板,2兆8,818億元。編在社會福利支出近8,000億(7,917億),還是沒有大幅看到提高生育率的預算。
2.近來熱門的潛艦話題,首艘要花500億,再造7艘,每艘粗估350億,8艘潛艦合計特別預算3,000億。至於去年升級F16A/B→F16 C/D,花了3,700億。我們不敢要這麼多,其實要搶救少子化,少則1,000億多則2,000億的預算,我們就可以做得很好。
做法
1.生育補助金
直接發錢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沒有弊端。
建議:生一個寶寶,每個月發1~1.5萬元生育補助金,發到滿2歲。
◆12萬/年x15萬名新生兒/年
(目前才13萬多)=180億
◆發到滿2歲,也才180 x 2=360億
◆發到滿3歲,也不過180 x 3=540億
對於2兆8,818億元的歲出來說,才(1.2%-1.87%)而已。佔GDP更是微不足道。(0.076%~0.228%)根本不需要花很多錢喔。
註:
1.根據桃園市在鄭文燦市長2015(104年)任內推行的333生育津貼政策的經驗來看
(生一胎發3萬元,以後育兒津貼3,000/月,發到滿3歲)桃園市的生育率
一直是全國各縣市包括六都最高。這種做法簡單方便,直接切中要害。
2.目前台灣有多項生育補助措施,福利也不少,但是十分複雜。分為:
①衛福部生育津貼 ②教育部育兒津貼 ③育嬰留停津貼 ④幼兒園學費補助
⑤勞保生育給付 ⑥各縣市生育給付 ⑦各縣市托育給付,七大類。
各縣市的補助金額都不相同,太過複雜且支離破碎,各別都要單獨申請有點麻煩,導致人民無感,所以沒有誘因。
建議應該簡單化,基本的生育津貼(生產就發)和育兒津貼(每個月發)兩項就好。
3.一次性的生育津貼就高興一下,然而持續性的育兒津貼/月,才是人民有感的”靠”,才是落實國家養。
2.0-6歲國家養
不是口號,是全面配套。
國家養,不必要國家花很多錢。就算要花錢 180億x6年,也不過1,000億上下
(也只佔GDP的0.42%而已,歐美很多國家都花5%-7%,養到18歲)
*所謂國家養的重點是:
把國民義務教育往下延伸到滿2足歲,滿2足歲國小的幼幼班就收,免費就讀。因為少子化,全國的小學教室都空置,一個班僅剩下個位數或10幾位同學。
只要稍微調整一下,教室也有(大多有空調),老師也有(補一點幼兒學分),也不用愁老師要退休縣府沒有預算。也可以彈性調整上下學接送時間,還可以開設才藝、語文班來增加收入。
政府根本不必花到什麼錢,以現有的架構,就輕輕鬆鬆可以實現0-6歲國家養的理想。這才是人民有感敢生產的照護政策。而且是政府不必花大錢的:人民,政府雙贏政策。
3.幼兒托育政策
其實政府根本不需要花大錢在公托營運上,應該和民間BOT共創雙贏。不是甚麼都要政府做。難道沒有私營企業(像北韓)才是照護人民? 事實不是。
政府發育兒津貼就好,讓民間一起參與。才會有高低不同收費標準的托育中心,讓人民自己去選擇(而不是用社會主義的概念去打壓)。才不會淪為目前托育人員人數創新低,找不到人,環境不良的窘境。才能讓人民更強大,社會更進步。不希望又淪為像醫界一樣的總額預算。應該是人民政府雙贏的BOT政策。持續性每個月發育兒津貼讓人民自由選擇是根本。
4.低薪高房價
在低薪高房價的衝擊下,很多女性就打住了生育的念頭。所以政府就要發揮「靠」的角色。
妳40歲(任何年齡)想生育,沒有男人,沒關係,政府給妳靠。政府可以給很多配套措施,比如:只要妳願意生小孩(不論已婚、未婚),就可以得到租屋津貼,社會住宅租購優惠…等等。
強調:政府給你最大依靠,單身育兒也很幸福。多少可以改善低薪高房價的不利因素。
5.型塑友善孕產的產婦環境
這是婦產科界責無旁貸的責任。舉凡產前產中產後,創造最棒的生育經驗→好想再懷下一胎。
我懷孕了,我好滿足,我有小孩,我好驕傲!
因為科技的進步,目前有很多高階產檢項目都得花不少費用,本著產前補胎、產後補身的大原則,政府應當於產中、產後各補助一筆費用,讓準媽媽們能夠沒有後顧之憂,奉行沒有負擔的產檢,也保障母胎健康。
另外,因應
延遲生產的型態,對於高齡產婦的照護,試管嬰兒等人工生產技術和年輕女性的捐卵配套,應該都要有延續目前的補助政策。
結論
少子化問題就是個國安問題。全世界已開發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的衝擊而想辦法改善。歐美、日本少子化的進程比台灣更早,也有很多解方值得借鏡。
台灣這20年來錯過了很多改善少子化的契機,所以現在必須搶救。
我們不奢望,能像日本一樣成立首相直屬的兒童家庭廳來面對,建議政府要有決心成立”少子化對策委員會”,真正落實政策以搶救少子化的危機。
不然後續像消失的兒科,消失的小學、大學…等等國安問題會一一浮現,共勉之。
如果,以上建議能夠落實,甚至有效,那將會是全球創舉。
用最少的錢搶救少子化的危機,那必將是另一個”台灣奇蹟”!